对中国摩托车行业来说,2003年1月1日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从即日起,中国摩托车行业将提
高门槛。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将付诸实施,今后,未经国家经贸委批
准,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准经营摩托车的生产。
提高准入门槛
新的管理办法规定,今后企业要想生产摩托车,除应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遵守法律法规、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外,企业在生产方面必须使摩托车产品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要求,具备摩托
车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具备摩托车产品开发能力以及必备的检测能力,这样摩托车行业目
前存在的买卖许可证不规范的行为将得到遏制。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新的管理办法要求很高,对于生产规模较大的大型摩托车生产企业来说
,不仅不会影响其产销,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利好。
现在一些非法拼装以获取短期利益的摩托车企业就会消失,而那些正规的、想把摩托车做强
做大的企业就会壮大起来,法规的出台以后对一些厂家在企业内部有一种投入,可以打击或避免
拼装企业的产生,保护了一部分企业的积极性。
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总体上看这个政策的出台,对摩托车行业是一种
规范,对一些小的、生产设施不全、产品一致性无法保证的企业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政策的出台也应验了这一段时间以及将来将要出现的摩托车行业兼并重组的浪潮。
既然中国摩托车行业生产的竞争力不是特别强,国家经贸委为什么还要出台摩托车生产准入
管理办法来设立准入门槛呢?
以生产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广东大长江集团董事长王大威认为,这实际上着跟整个摩托车行
业竞争形势有非常大的关系。
新出台的办法有两个目的,首先是强调了对摩托车生产企业的规范,其次是防止生产企业偷
税漏税。
无序竞争丧失市场
实际上中国摩托车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2001年中国摩托车总产量达1200多万辆
,产量是老大,但质量却并不是,和世界上的摩托车生产企业相比可谓大而不强,市场
的无序竞争使得国内的摩托车企业逐渐丧失国内国际市场。
目前国内摩托车行业可谓内外交困,一方面是国家将对摩托车生产提高门槛,另一方面中国
摩托车出口逐渐下滑,行业整体效益已经明显下降。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1—10月,中国摩托车出口210万辆,出口额达4.52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0.3%和20.4%,平均单价从上年的263美元下降到221美元,降幅为15.9%。
尤其是对越南的出口,同比下降幅度高达91.07%,有的摩托车企业目前只能靠出口退税勉强维持
。
重庆市摩托车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中国摩托车这两年的产销量都在增长,
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平稳的增长。另一方面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一直在下滑,市场集中度也在下滑,
这是很不正常的,企业生产秩序已经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这不仅关系到摩托车行业发展的问
题,而是生存的问题。
由于国内有80多个城市限制摩托车行驶,国内市场出现萎缩,国内摩托车企业只能转而加大
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
“那些不正规的企业在前期没什么投入,导致成本的差价很大。由于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
使得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也自相残杀,使得产品的整体价格急剧下降。”新大洲本田摩
托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赦慈直言不讳地说。
此外缺乏知识产权也是国内摩托车企业没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生产的摩托车
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0%。
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有关人士还告诉记者,国内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应当加强自己的研发
力量,要多开发更多知识产权,另外包括摩托车行业的整个发展也应该社会协调化,真正实现整
个行业互相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上市公司纷纷转行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20多家涉及摩托车的上市公司,其中主营摩托车整车生产和消费的企
业有10家。2002年中报显示,绝大多数摩托车行业主营业务利润仍旧为负增长,一些企业开始谋
求重组之路。
近3年业绩逐渐下滑的ST新大洲,2002年9月以吸收合并方式设立了新大洲本田摩托车有限公
司,将旗下5个子公司并入新合资公司,占新公司股份的47.33%,以后新大洲将不再经营摩托车业
务,而是以所拥有的股权享受收益。
2001年的大牛股长春长铃(600890),2002年三季度亏损590万元,其控股股东长春长铃集团于
去年6月进行重组,长春长铃的主业将转为房地产业。
2002年季度业绩同比大幅下滑的珠峰摩托,最近斥资超过3亿元收购了南方雅马哈摩托有
限公司50%的股权,取得与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士会社对株洲南方雅马哈的共同控制权。
可以说目前国内摩托车行业面临严峻的局面,而本次办法的实施对主营业务为摩托车的上市
公司又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行业研究员认为,摩托车上市公司由于行业并不太好,这几年一直处于
不太理想的状况,从去年前三季度的报表看,10家整车企业中有6家亏损,经营形势很不乐观。
从这一点看,国内摩托车行业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而今年1月1
日推出的新的准入办法,对整个上市公司来说应该是普遍利好。
对中国摩托车市场早已虎视眈眈的日本目前在中国的摩托车合资企业达到20家,已经和中国
国产摩托车企业平分秋色,国内摩托车企业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联合,使资源优化配置才能使摩
托车行业的优胜劣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李俊)
《国际金融报》2003年1月3日
提高准入门槛
新的管理办法规定,今后企业要想生产摩托车,除应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遵守法律法规、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外,企业在生产方面必须使摩托车产品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要求,具备摩托
车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具备摩托车产品开发能力以及必备的检测能力,这样摩托车行业目
前存在的买卖许可证不规范的行为将得到遏制。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新的管理办法要求很高,对于生产规模较大的大型摩托车生产企业来说
,不仅不会影响其产销,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利好。
现在一些非法拼装以获取短期利益的摩托车企业就会消失,而那些正规的、想把摩托车做强
做大的企业就会壮大起来,法规的出台以后对一些厂家在企业内部有一种投入,可以打击或避免
拼装企业的产生,保护了一部分企业的积极性。
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总体上看这个政策的出台,对摩托车行业是一种
规范,对一些小的、生产设施不全、产品一致性无法保证的企业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政策的出台也应验了这一段时间以及将来将要出现的摩托车行业兼并重组的浪潮。
既然中国摩托车行业生产的竞争力不是特别强,国家经贸委为什么还要出台摩托车生产准入
管理办法来设立准入门槛呢?
以生产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广东大长江集团董事长王大威认为,这实际上着跟整个摩托车行
业竞争形势有非常大的关系。
新出台的办法有两个目的,首先是强调了对摩托车生产企业的规范,其次是防止生产企业偷
税漏税。
无序竞争丧失市场
实际上中国摩托车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2001年中国摩托车总产量达1200多万辆
,产量是老大,但质量却并不是,和世界上的摩托车生产企业相比可谓大而不强,市场
的无序竞争使得国内的摩托车企业逐渐丧失国内国际市场。
目前国内摩托车行业可谓内外交困,一方面是国家将对摩托车生产提高门槛,另一方面中国
摩托车出口逐渐下滑,行业整体效益已经明显下降。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1—10月,中国摩托车出口210万辆,出口额达4.52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0.3%和20.4%,平均单价从上年的263美元下降到221美元,降幅为15.9%。
尤其是对越南的出口,同比下降幅度高达91.07%,有的摩托车企业目前只能靠出口退税勉强维持
。
重庆市摩托车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中国摩托车这两年的产销量都在增长,
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平稳的增长。另一方面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一直在下滑,市场集中度也在下滑,
这是很不正常的,企业生产秩序已经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这不仅关系到摩托车行业发展的问
题,而是生存的问题。
由于国内有80多个城市限制摩托车行驶,国内市场出现萎缩,国内摩托车企业只能转而加大
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
“那些不正规的企业在前期没什么投入,导致成本的差价很大。由于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
使得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也自相残杀,使得产品的整体价格急剧下降。”新大洲本田摩
托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赦慈直言不讳地说。
此外缺乏知识产权也是国内摩托车企业没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生产的摩托车
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0%。
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有关人士还告诉记者,国内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应当加强自己的研发
力量,要多开发更多知识产权,另外包括摩托车行业的整个发展也应该社会协调化,真正实现整
个行业互相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上市公司纷纷转行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20多家涉及摩托车的上市公司,其中主营摩托车整车生产和消费的企
业有10家。2002年中报显示,绝大多数摩托车行业主营业务利润仍旧为负增长,一些企业开始谋
求重组之路。
近3年业绩逐渐下滑的ST新大洲,2002年9月以吸收合并方式设立了新大洲本田摩托车有限公
司,将旗下5个子公司并入新合资公司,占新公司股份的47.33%,以后新大洲将不再经营摩托车业
务,而是以所拥有的股权享受收益。
2001年的大牛股长春长铃(600890),2002年三季度亏损590万元,其控股股东长春长铃集团于
去年6月进行重组,长春长铃的主业将转为房地产业。
2002年季度业绩同比大幅下滑的珠峰摩托,最近斥资超过3亿元收购了南方雅马哈摩托有
限公司50%的股权,取得与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士会社对株洲南方雅马哈的共同控制权。
可以说目前国内摩托车行业面临严峻的局面,而本次办法的实施对主营业务为摩托车的上市
公司又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行业研究员认为,摩托车上市公司由于行业并不太好,这几年一直处于
不太理想的状况,从去年前三季度的报表看,10家整车企业中有6家亏损,经营形势很不乐观。
从这一点看,国内摩托车行业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而今年1月1
日推出的新的准入办法,对整个上市公司来说应该是普遍利好。
对中国摩托车市场早已虎视眈眈的日本目前在中国的摩托车合资企业达到20家,已经和中国
国产摩托车企业平分秋色,国内摩托车企业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联合,使资源优化配置才能使摩
托车行业的优胜劣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李俊)
《国际金融报》2003年1月3日